增府〔2016〕6号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增城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行动计划(2016-2018年)》、《增城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计划(2016—2018年)》、《增城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计划(2016-2018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区住建局反映。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
2016年6月21日
增城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
去杠杆行动计划
(2016-2018年)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我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突出创新引领,按照上级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积极稳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去产能方面。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分业施策、标本兼治的原则,依法依规分类处置非国有“僵尸企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全力推进落后产能的升级改造,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去库存方面。坚持总量平衡,保持房地产市场合理供求关系,确保我区房地产库存基本保持在合理区间,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保持房地产业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去杠杆方面。按照“去杠杆、防风险、保稳定、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防范金融风险与促改革创新两手抓,促进金融平稳健康发展,支持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工作目标
(一)着力推进“去产能”。一是“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出清。到2016年底,“僵尸企业”处置机制基本建立。到2017年底,非国有“僵尸企业”处置有序推进。到2018年底,非国有“僵尸企业”基本实现市场出清,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规范有序的企业退出机制明显完善。二是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加快退出。2016-2018年,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到2016年底,全区淘汰印染行业产能5000万米;重点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制造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向附加值高的部分延伸,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三是落实产业梯度转移政策目标。按照省、市要求,推动产业项目优先转移落户广清、广梅产业园等粤东西北地区。
(二)着力推进“去库存”。一是商品房库存规模逐步减少。到2018年底,我区商品房库存规模争取比2015年底的248.71万平方米减少19万平方米,其中2016年争取化解4.75万平方米,2017年争取化解6.65万平方米,2018年争取化解7.60万平方米。二是去库存周期进一步缩短。根据我区商品房库存规模和房地产市场实际,到2018年我区商品住房去库存周期基本控制在10个月以内,非商品住房去库存周期明显缩短。三是形成动态监测和相机调控长效机制。完善房地产市场统计分析机制,加强风险提示和预警,合理确定土地供应规模和供应结构,保持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平衡和结构合理。
(三)着力推进“去杠杆”。一是确保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有效改善各类金融服务,大力推动企业直接融资,优化信贷投资,着力降低融资成本。到2018年底,全区上市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00家。二是创新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大力推动金融平台、金融组织、金融产品等创新,积极建设省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到2018年,广州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区引进金融机构100家,全区建成100家农村金融服务站。三是确保金融安全平稳运行。认真落实各部门监督管理职责,完善跨行业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重大风险的识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到2018年底,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杠杆率保持达标。
三、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积极稳妥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1.深入摸查,建立“僵尸企业”档案。深入精准摸查企业情况,积极配合市相关部门建立非国有“僵尸企业”数据库。重点摸查主要靠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等方式维持生产经营,资产负债率超过85%且连续亏损3年以上,连续3年以上欠薪、欠税、欠息、欠费,生产经营困难造成停产半年以上或半停产1年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僵尸企业”档案,掌握企业的处置意愿、资产负债、欠费欠薪、产权瑕疵、需安置人数等情况。(区科工信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区地税局、区国税局、区供电局,各镇街牵头)
2.有序推进国有“僵尸企业”处置。按照“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发力、精准处置”的要求,坚持与深化国企改革、激发企业活力相结合,与减轻历史负担、优化国资布局相结合,稳妥做好国有“僵尸企业”兼并重组与市场出清工作。(区财政局、区国资局牵头)
3.分类处置非国有“僵尸企业”。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积极稳妥推动非国有“僵尸企业”有序退出。
——对靠银行续贷等方式维持生产经营的企业,引导商业银行加快对此类企业不良贷款、呆坏账的处置进度。各有关部门、各镇街要停止对此类企业的各种财政补贴和不同形式的保护,不得协调金融机构对此类企业继续放贷,加快企业市场化退出。
——对资产负债率超过85%且连续亏损3年以上企业,长期欠薪、欠税、欠息、欠费和停产半停产企业,根据企业资产总额、负债总额、营业收入、拖欠金额等情况,进行分类处置。
——对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采取破产退出的方式,引导企业依法通过申请注销登记、破产重组和破产清算等司法程序退出市场。
——对现有资产和资源仍具有一定价值的企业,采取兼并重组的方式,引导优势企业对其进行兼并重组,整合、盘活企业资产资源,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空间。
——对目前经营困难,但资产质量或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采取扶持发展的方式,支持企业加快开展技术改造,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满足消费升级需要的产品;协助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减免企业利息或暂缓还本付息,减免企业各类费用,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区地税局、人民银行增城支行牵头)
4.促进企业兼并重组。认真落实上级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进一步简化企业兼并重组审批流程,开设“僵尸企业”兼并重组审批绿色通道,推行兼并重组网上并联审批。落实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财税政策,对企业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按政策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兼并重组涉及的划拨土地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经批准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条件的,依据现行政策完善用地手续。(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区财政局、区国土规划局、区政务办、区国税局、区地税局,各镇街牵头)
5.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支持兼并重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公司债券、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可转换债券等方式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优先股、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作为兼并重组支付方式。鼓励证券公司开展兼并重组融资业务,支持各类财务投资主体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等形式参与兼并重组。鼓励债权人与被处置企业通过债转股、债务转移、债务抵消等方式重新签订债务协议,进行债务重组,减轻“僵尸企业”兼并重组及破产的债务负担。鼓励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扩大贷款规模,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兼并重组后的企业实行综合授信。(区发改金融局、区财政局牵头)
6.严控新增低端产能项目。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政策,严禁违规建设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对不符合“广州制造2025”政策方向、有过剩趋势的低端产能项目一律不安排新的用地指标。进一步提高产业用地安排的投资强度、效益回报等经济指标要求以及能耗、物耗、水耗和生态环保标准,严格控制低端产能项目上马。加强新上重大项目产能利用情况的监测评估,防止战略新兴产业出现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区环保局、区国土规划局,各镇街牵头)
7.取缔违法违规企业。综合运用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执法力量,加大落后产能企业惩戒力度。对产品质量不合格、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超标用能的企业(设备或生产线),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达标的,依法淘汰、关闭或取缔。对超标排放的企业,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依法查处。(区环保局、区安监局、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各镇街牵头)
8.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按照上级产业政策要求,制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分解落实淘汰落后产能年度目标。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积极运用“双转移”、“退二进三”和“三旧改造”等政策措施,引导落后产能退出。严格执行差别电价,对能耗超过现有国家和地方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同时实行惩罚性电价、水价政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区科工信局、区财政局、区环保局、区水务局、区安监局、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各镇街牵头)
9.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引进重点领域和方向的企业落户增城,简化投资审批流程,加快项目落地速度。支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现有落后产能进行技术改造或转产,在符合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简化能评、环评、用地等审批手续。(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区环保局、区商务局、区国土规划局,各镇街牵头)
10.配合做好产业梯度转移。贯彻实施《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编制实施增城区先进制造业、牛仔纺织、电子装备、科技信息化等产业“十三五”专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严格按省、市要求,引导相关产业有序向广清、广梅产业园等粤东西北地区转移。(区科工信局牵头)
(二)保持房地产供需平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加强土地储备、土地供应和房地产市场联动,优化土地和商品房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多元化发展。积极推进城市中轴线、轨道交通沿线、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和广州教育城等重点区域土地储备,推动土地利用从过度依赖增量向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转变。完善土地出让合同监管机制,加快清理闲置土地,促使用地单位尽快开发投资,探索依据不同产业灵活采取弹性出让年限、只租不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分期供应等多种方式供应土地。科学管控土地供应规模和时序,分类优化土地供应结构,适时调整相应性质土地供应规模,及时公布土地供应计划,稳定市场预期。在规划条件许可和不改变用地性质和容积率前提下,结合国家放开二胎政策背景,允许在建商品住房项目适当调整商品房的套型结构,适当增加120㎡以上中大户型住房的配置比例。结合增城独特的生态和区位优势,提前谋划旅游、养老等新业态地产。(区住建局、区国土规划局牵头)
2.吸引外地人口住房消费,加大居民购房金融、税收支持力度,降低居民购房成本。结合我区房地产市场政策价格环境等优势,完善我区产业输入和人才引进战略,吸引增城外户籍人口住房消费,落实住建部关于调整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相关政策,规范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落实国家有关个人住房金融和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税收政策,降低居民购房成本。积极推动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及港澳台同胞,享有中国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缴存住房公积金,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区人社局、区住建局、区来穗局、区国土规划局、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增城办事处,各镇街牵头)
3.加大棚改安置和住房保障货币化力度,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鼓励实施棚改货币化安置优惠措施,全面推广房屋租赁“网上备案”,加强租赁市场监管,规范租赁行为。鼓励住房租赁规模化经营,提高住房租赁市场专业化水平。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组织实施外来务工人员申请承租公租房保障工作,逐渐解决非增城户籍人口住房困难,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2016-2018年全区计划完成棚户区改造约1.48万户。(区住建局、区来穗局、区国土规划局、各镇街牵头)
4.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和城中村安全隐患整治,改善人居环境。积极主动做好广州市城市更新“1+3”政策的衔接,对照我区权限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操作细则。加强政府主导,以项目推进为抓手,重点做好条件成熟的旧村庄改造工作。加大对旧厂房用地的收储和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微改造试点项目建设工作。优化改造规划计划管理,做好“三旧”改造图斑调整工作。实施城区镇区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完善市政路网,加大社会综合整治和城乡卫生保洁,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城管局、区国土规划局,各镇街牵头)
5.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和信息披露机制,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开展全区在售楼盘库存情况专项排查工作,建立库存台账,加强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及时披露市场情况和风险预警信息。加大对“捂盘惜售”,拒绝住房公积金贷款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媒体宣传和引导,倡导理性消费理念,共同推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区住建局、区国土规划局,各镇街牵头)
(三)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1.推动直接融资发展。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改制上市、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按照“五个一批”原则,完善企业上市后备信息库,定期组织专家服务团开展企业上市培训,制定企业上市扶持政策,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支持其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等进行直接融资。(开发区招商局、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区商务局、人民银行增城支行,各镇街牵头)
2.优化投融资环境。推进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融资对接平台,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创新担保方式,创新信贷产品和信贷服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经营中小企业融资超市网站,为中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一个长期交流合作的平台。(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区财政局、人民银行增城支行牵头)
3.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鼓励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规范发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在合理把握风险底线的基础上,探索适合互联网运作的资金管理、资金支付、资金借贷等方面的风险控制模式。(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人民银行增城支行牵头)
4.完善金融服务平台。通过聚集各类金融机构、经营顾问机构及相关配套服务机构,使中小微企业获取“人、财、智、销”等全方位资源,力争2018年中小微金融服务区入驻服务机构达100家。鼓励各银行金融机构依托行政村按“七个一”标准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站,为广大农户提供存取款、转账、水电缴费、金融知识宣传等便民惠民金融服务。(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人民银行增城支行,各镇街牵头)
5.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示范镇和示范村建设,强化金融聚集效应与服务功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保险领域,探索开展荔枝、龙眼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涉农保险项目,积极探索互助农业保险和民生综合责任险。(区发改金融局、区农业局、人民银行增城支行,各镇街牵头)
6.推进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深入推进信用信息和信用服务产品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中的应用,加强对信用行为的联动奖惩。鼓励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依托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搭建集“征信+信用评级+信用管理服务+融资服务+IPO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健全信用服务产业链。(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人民银行增城支行牵头)
7. 开展去杠杆风险排查。根据省、市工作部署,组织金融机构开展去杠杆风险排查,全面摸清我区金融杠杆情况,确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风险点”,研究应对措施,制定防范化解风险预案,从源头上做好预防措施。(区发改金融局、区商务局、区公安分局、人民银行增城支行,各镇街牵头)
8.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力推进化债工作,积极向省、市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优化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投融资新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我区社会公共服务领域项目的建设运营,减少政府债务。加强与上级的协调,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置换额度,积极使用置换债券资金,降低利息负担,优化债务结构,增加建设资金。(区发改金融局、区财政局牵头)
9.加强土地运筹。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加强土地整合和土地出让执行力度,加大土地出让收益,为归还政府性债务筹集资金。2016年,区财政局设立土地储备基金20亿元,在往后逐年在土地收益计提15%补充,用于土地收储、整理、出让,一揽子方法解决土地收储资金保障问题。(区财政局、区国土规划局,各镇街牵头)
四、组织保障与督查考核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和市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由区科工信局牵头建立去产能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去产能方面行动计划的实施,各有关部门、各镇街按职责分工,出台完善配套政策。由区住建局牵头会同各责任单位建立去库存联动工作机制,分解下达全区去库存任务,加强对去库存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由区发改金融局牵头会同区科工信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人民银行增城支行等有关部门建立去杠杆联动工作机制,落实专门人员,加强对去杠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
(二)明确工作职责。区科工信局要牵头各相关单位、各镇街提出处置僵尸企业、淘汰和化解落后产能、产业梯度转移时间表,确保工作任务落实,根据职责分工抓紧制定配套文件,完善政策措施。区住建局作为房地产去库存工作牵头部门,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其他责任单位要制定相关配合政策,积极配合做好去库存和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运行的各项工作。区发改金融局、人民银行增城支行以及有关部门要建立定期会商及信息共享制度,密切关注金融风险重点领域,重点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排查,监测去杠杆对企业等多方资金链的影响,加强去杠杆风险监测和信息通报,完善去杠杆监测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落实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报告和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职责。
(三)加强督促检查。区科工信局要加强对全区去产能工作的统筹协调,将去产能行动各年度目标进行分解落实,跟踪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各相关部门和镇街要将去产能工作纳入年度工作重点。区住建局要定期对去库存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区发改金融局要认真研究制定去杠杆的具体措施和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和进度安排,分阶段设立考核指标,抓紧推进落实去杠杆工作。各镇街、各部门要切实抓好落实,每季度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落实情况报牵头部门汇总后报区委办、区府办。
增城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计划
(2016—2018年)
为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精准发力,切实做好我区降成本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与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国家、省、市政策和创新本地政策措施相衔接,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实施普遍性降费、降低人工成本、降低生产要素成本、降低税负成本、降低融资成 本和加快企业资金周转等政策措施,着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切实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和减轻企业负担,提升企业发展后劲,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力争通过3年努力,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明显改善,生产经营成本明显下降,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到2016年底,为全区企业减负约251,969万元,企业综合成本按省统一要求较2014年下降5%—8%。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正税清费,继续实施减费降费措施,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到2018年底,企业负担进一步减轻,企业活力进一步激发,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二、重点任务与政策措施
(一)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1.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深化企业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政府监管清单管理,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公开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医疗、养老、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区发改金融局牵头)
2.提高项目落地建设服务效率。完成多规合一“一张图”、“一个信息平台”和“一个运行协调机制”的建设,实现“多规合一”全覆盖,优化规划用地的审批流程,强化水、电、道路等公共配套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同步保障。进一步优化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减、并、放、分类实施”部分审批(审查)事项,压减建设工程项目用地、规划、环评等关键性环节技术审查时限20%以上。全面优化建设工程项目跨部门联合审批系统,推进行政审批“集成服务”改革,实现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由“一站式”向“一窗式”转变,提高审批效率。落实项目征地拆迁工作责任,加快项目供地,减少项目建设周期,节约“时间成本”。(区编办、区发改金融局、区住建局、区国土规划局、区政务办牵头)
——完善审批机制。按照“要件把关、容缺受理、补齐发证、刚性审批、弹性流程、平行推进”的审批机制,提高审批效率,做好专人跟踪办理,及时主动与项目业主沟通、反馈和服务,并实施督办、催办制度,在窗口收案、经办、复核、审批各环节全部实行限时办结制度,以各环节限时办结来确保项目审批效率的提高,促进项目尽快动工建设。(区政务办牵头)
——主动沟通服务。主动和企业对接,提高服务和指导工作水平,适当压缩审批时限,加快审批流程。做好对企业并联审批规定的宣传告知工作,将质量监督登记、施工许可审批并联审批,引导建设单位在施工许可阶段、竣工验收备案阶段一起提交并联审批的职能部门事项资料,由多家受理变成一门受理、分发,做好并联审批,缩短审批时间。(区住建局、区政务办牵头)
——开通绿色通道。对纳入重点项目的工程开通绿色通道,在取得区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初步审批后,对非主体工程可按临时施工许可复函的办事指南提交资料办理临时施工许可复函,加快项目前期手续办理的进度,确保项目如期进场动工建设。(区住建局牵头)
3.降低企业转型发展成本。开展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监测,分析辖区企业生产、订单、库存、效益、投资、就业、春节后复工等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开展惠企政策落实情况自查工作,特别是各级部门出台的涉企减税降费和财政补贴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一步推进各项惠企政策措施落地生效。推动规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落实企业技改事后奖补政策,加快出台牛仔服装企业技术改造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牛仔服装等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区财政局、区卫计局、区文体旅游局、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局牵头)
4.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取消和调整一批制约经济发展、束缚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的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好上级下放到我区的行政审批事项,对直接面向基层,由镇街实施更方便有效的审批事项,依法下放或委托给镇街实施。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修订区级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布。完善区、镇(街)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组织开展区政府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和区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编制工作,推进行政权力公开运行,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区编办、区政务办牵头)
5.深化工商、税务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继续推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实施工商登记“全城通办”,进一步放宽商事主体住所条件限制,探索推进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电子营业执照,推进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局牵头)
6.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着力提高品牌创建和保护意识,通过系列专项行动,加强驰(著)名商标培育,推动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开展“非法出版物(音像、书报刊)整治行动”,加大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保护专利、知名品牌免受非法侵害,降低企业自身打假成本。(区科工信局、区文体旅游局、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牵头)
7.推进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信用信息的互通共享,深入推进信用信息和信用服务产品在政府、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中的应用,加强对信用行为的联动奖惩力度,鼓励社会信用服务机构搭建集“征信+信用评级+信用管理服务+融资服务+IPO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健全信用服务产业链。(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人民银行增城支行牵头)
(二)实施普遍性降费。
1.继续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认真落实新一轮正税清费工作部署,保证相关政策措施顺利实施。自2016年4月1日起,全面免征耕地开垦费、恢复绿化补偿费、占用利用公路路产补(偿)费等13项收费项目(以2015年收费基数测算,预计2016年为企业减负4,769万元)。(区发改金融局、区财政局牵头)
2.规范整合政府性基金项目管理。切实把新落地开发建设基金、育林基金征收标准降为零,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并入新型墙体专项资金,停止向水泥生产企业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以2015年收费基数测算,预计2016年为企业减负4,200万元)。(区发改金融局区、财政局牵头)
3.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进一步压缩整合清理涉企收费项目,及时调整收费标准,提高涉企收费政策的透明度,实行收费目录清单管理,进一步规范《广州市增城区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和《广州市增城区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两个涉企收费,实行常态化公开、动态化管理,建立健全违规收费警示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行为。(区发改金融局、区财政局牵头)
(三)降低人工成本。
1.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优化社保险种结构,降低社保运行管理成本,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严格执行2015年1月1日起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从20%下调至14%的相关规定,妥善解决养老保险欠费历史遗留问题。从2016年下半年起,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逐步降低单位费率,推进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将失业保险单位费率从1.5%下调至0.8%。在继续贯彻落实2015年10月1日工伤保险平均费率从0.62%下调至0.49%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广州市2016年新的八类工伤保险行业基准费率政策,对执行新费率后行业基准费率升高的,实行阶段性下调费率措施。(区人社局牵头)
2.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将我区住房公积金缴存上限从20%降低至12%,缴存基数上限从月平均工资的5倍降低到3倍。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状况在5%—12%之间自行确定合适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对缴存住房公积金确有困难的企业,可经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或工会讨论通过后,申请降低缴存比例至5%以下或者缓缴住房公积金。(区财政局、区住建局、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增城办事处牵头)
3.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统筹推进解决就业难和招工难问题,构建高效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不定期举办免费招聘专场,支持开展专场招聘活动,加强企业与应聘者的无缝对接,促进批量就业,满足企业用工需求,降低企业招工成本。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和企业用工情况监测,建立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发布制度,引导企业控制人工成本。(区人社局牵头)
4.提升企业劳动力技能水平。支持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对参加转移就业培训实施费用减免。加强技能晋升培训,鼓励企业组织员工参加技能晋升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校企合作,对技工院校与产业园企业对接成效显著的给予补贴。(区财政局、区人社局牵头)
(四)降低生产要素成本。
1.降低工业企业用能成本。加强企业管理服务工作,深入调研企业情况,分析企业成本结构,帮助企业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难题,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加快增城华电冷热电三联供项目建设,优化能源供给结构,降低工业企业用能成本。(区科工信局牵头)
2.合理调整用水计划。支持企业因扩大生产、经营、管理规模需调增用水计划用户,按要求对其用水计划进行调整。鼓励企业自主开展污水处理,实行用水阶梯式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切实保证供水安全。(区发改金融局、区水务局牵头)
(五)降低税负成本。
1.全面推进“营改增”工作。将“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生活服务业等三大领域,推动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切实打通企业抵扣链条,将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纳税人购进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部分生活服务业提供的应税服务,也将获得进项税额抵扣,实现税负持续下降(以2015年基数测算,预计2016年减税规模约为59,000万元)。(区财政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局牵头)
2.创新税制改革模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税制改革新常态、“互联网+税务”新挑战,深入推进服务融合、执法整合、信息聚合、厘清职责、协同共治、便民办税等国地税合作的六大内容,探索国、地税联合办税,实现国地税业务联办,整合纳税服务资源,拓展多元化办税方式,大力推行网络办税、自助办税,腾出管理资源、提升服务标准,力争创建广州市深化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和国地税合作的示范。(区国税局、区地税局牵头)
3.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加快转型升级、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宣传和政策解读,简化办理程序,优化纳税服务,保障各项税收政策落实到位,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以2015年基数测算,2016年约降低企业税负132,000万元)。(区财政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局牵头)
(六)降低融资成本和加快企业资金周转。
1.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改制上市、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按照“培训一批、改制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原则,定期组织专家服务团开展企业上市培训。完善企业上市后备信息库,针对企业需求举办相应的管理培训、专题讲座等活动。制定企业上市扶持政策,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开发区招商局、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区商务局,各镇街牵头)
2.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机制。推动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融资对接平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经营中小企业融资超市网站,为中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一个长期交流合作的平台。鼓励银行金融机构根据中小微企业发展特点,创新担保方式,创新信贷产品和信贷服务,制定特色化的信贷产品。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利用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等业务品种,合理采取分期偿还贷等更为灵活的还款方式,减轻中小微企业的还款压力。(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区财政局、人民银行增城支行牵头)
3.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积极推动企业进行债务融资。支持运作规范、偿债有保障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信用债调整债务结构。推动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等进行直接融资。通过信用增进、风险缓释等措施降低企业融资准入门槛,分担融资风险。(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人民银行增城支行牵头)
三、组织保障与督查考核
(一)加强组织落实。区财政局牵头成立降成本工作小组,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与,协同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带头落实好本单位负责的工作。各责任单位要完善工作机制,细化政策措施和分工安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到有明确分工、有时间进度、有保障措施,确保取得实效。
(二)加强协调配合。降成本工作涉及部门多,政策措施涵盖领域广,各责任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注重各项政策措施的统筹衔接,增强工作合力。要做好与市相关部门的沟通汇报,密切跟进国家有关工作部署,使我区行动与上级政策要求衔接一致,并争取上级部门政策指导和支持,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既符合规定,又切合我区实际,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经费保障。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后,有关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依法履行管理职能所需经费,由财政预算予以统筹安排,保障工作顺利开展。区财政局要组织做好评估测算,及时做好经费安排计划,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可行。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部门要做好政策措施的解读宣传,及时把政策措施讲明白,把企业关注的问题讲清楚,最大程度发挥好政策效应。要鼓励企业通过加强自身管理、实施技术改造、实行集约生产经营,主动降低成本。要及时发布典型事例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预期,凝聚行动共识,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支持降成本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督查考核。各责任单位要将降成本工作纳入年度工作重点,确保落实到位,并于每季度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将本季度推进落实降成本工作进展情况送区财政局汇总后报区委办、区府办。
附件:广州市增城区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清单word.doc
增城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计划
(2016-2018年)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根据《广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计划(2016-2018年)》的工作要求,切实做好我区补短板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与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按照中央、省和广州市关于补短板的决策部署,对准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市的定位要求,聚焦创新创造、战略枢纽、生态文明、品质生活等功能提升,坚持问题导向,实施靶向施策,扩大有效投入,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在创新型经济、城乡规划管理、统筹城乡发展、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度供给创新等短板领域,集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加快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打造广州东部增长极提供强大支撑。
(二)工作目标。经过三年努力,补短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构建起适应增城扩容提质发展要求的软硬基础设施供给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
——创新创造: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高端要素集聚能力稳步提升,人才供给体系与创新发展要求相匹配,区域创新经济活力稳步增强,产业结构稳步优化,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0%以上,研发投入强度(R&D/GDP)达2%以上。
——城乡规划管理:新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区域交通网络加快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乡环境全面提升,低成本高品质宜居宜业的城市品质进一步彰显。
——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升,扶贫脱贫任务高标准完成,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集中解决教育、医疗、文化、公共交通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合理均衡,人民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创新制度供给:推进投融资、金融、行政审批等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明显改善,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更加集聚,为引资引技引智提供更加平等开放的市场环境。
二、重点任务与政策措施
(一)补齐创新经济短板,加快构建高端新型产业体系。
——强化主导产业补链行动
1.打造全产业链汽车产业集群。依托广本、北汽两大整车,加快北汽零部件产业园、日立系统、中新塑料等增资扩产项目建设,大力引进发动机、电气装置及电子装置、动力传动装置、操纵装置等核心零部件项目,培育新能源汽车整车及电池、电机和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力争到2018年汽车制造业产值超过800亿元。大力发展汽车服务业,依托广本研发中心提升研发能力,引进研发设计、检测检验等项目;推动广本销售公司投入运营,加快发展与汽车相关的展销、金融、物流、售后服务、零配件批发等产业,力争到2018年汽车服务业主营收入达750亿元以上。(开发区创新发展局、开发区招商局、区科工信局牵头)
2.壮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接“广州制造2025”战略,聚焦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等领域实施靶向招商,推动博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基地、环保装备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推进博济医药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到2018年,高分子复合材料成型装备及技术研发中心等14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引进2家百亿级、6家50亿级、12家10亿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新增20个以上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项目,实现新增产值总规模达620亿元以上。(开发区招商局、区科工信局、区商务局牵头)
3.推动牛仔纺织服装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提升。实施牛仔服装转型升级方案,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产业链升级。推动广英、创兴、增致等品牌企业做大做强,扩大“新塘牛仔”在产品设计、文化策源、产品营销的国际知名度,推进牛仔文化博物馆、牛仔服装展示中心建设,深化新塘牛仔服装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升级改造牛仔专业市场,促进牛仔服装产业销售与电子商务融合,推动新塘从“牛仔生产”向产品营销、文化展示、科技创新的“牛仔服务”转型发展,拉长牛仔服装产业链和价值链。(区科工信局,各相关镇街牵头)
4.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出台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库,加快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强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示范,推动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支持博创机械、科利亚等制造企业“机器换人”,力争到2017年底,推动4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区科工信局牵头)
5.加快推动优势产业“优出优进”。积极对接自贸区建设,整合增城国家级开发区、新塘港和保税仓的优势资源,重点强化增城口岸建设,推动开发区与南沙港区“舱单互认”等区域通关合作。落实牛仔纺织商品外贸综合服务试点,促进服装、汽车、摩托车等产业链、价值链升级,培育更多以质量、技术、品牌、服务等要素取胜的出口商品,鼓励纺织服装、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在海外投资设厂和设立营销网点。(区商务局牵头)
——补齐现代服务业发展短板
6.加快培育总部经济。结合城市中轴线、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开发建设,加强总部经济招商,抓好总部经济储备地块策划出让,到2017年底力争新引进3家总部企业。加快丰乐集团、卓志供应链、中滔环保等总部项目建设,鼓励现有总部企业增设财务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企业开展业务重组、收购、兼并、上市等战略提升行动,推动博创机械等企业加快上市,到2018年力争实现上市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00家。(开发区招商局、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区商务局牵头)
7.加快引导“增城服务”发展。依托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加快集聚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博创机械、广英服装等骨干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力争在机械装备、纺织服装、节能环保等领域培育一批系统集成服务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龙头项目带动作用,加快工信部电子五所总部新区等一批在建龙头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珠江科技产业园等科技服务业骨干项目,力争到2018年培育发展2-3家营业收入超20亿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开发区创新发展局、开发区招商局、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区商务局,各镇街牵头)
8.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水平。继续壮大发展荔城和新塘商圈,以中心镇为核心加快提升各城镇组团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在国家级开发区等工业集聚区合理布局发展社区服务业,推动合汇城、奥园康威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建设,改善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体系。(区民政局、区商务局,各相关镇街)
9.加快电商集聚发展。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牛仔电商园、澳粮跨境电商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传统商贸业等产业融合。引导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拓展农村业务,支持建设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品统一购销配送电商平台。(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区商务局,各相关镇街牵头)
10.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超前抓好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现有服务业名录库管理力度,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和工作机制,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稳增长方案,抓存量、转增量,推动做强做大做活,力争到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0%以上。(区商务局,各镇街牵头)
——提升高端产业集聚能力
11.推动开发区阔步发展。出台推动开发区阔步发展工作方案,重点围绕产业招商、科技创新、土地管理、国际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针对性措施,不断完善路网、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开发区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充分利用好国家级开发区、国家侨梦苑两大品牌,出台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瞄准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国内外一流企业开展精准招商,推动招商在谈项目落户建设,推动天加空调、纽恩泰热泵等6个项目加快动工建设。(开发区各办局牵头)
12.集中优势资源建设一批发展平台。创新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商务区、城市中轴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发展平台开发管理模式,优化土地、资金、创新要素配置,形成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加快产业集聚区路网、水网、电网、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7年完成挂绿湖中心城区市政道路工程、开发区市政道路工程、广州第六资源热力电厂配套道路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发展平台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开发区建设局、区发改金融局、区财政局、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水务局、区城管局、区国土规划局、区轨道办、区供电局,各相关镇街牵头)
13.着力发展一批平台型项目。推进工信部电子五所总部新区建设,集聚发展工业检测技术研究院等12个研究院,引进军工装备、电子设备、通信设备、军品民用等项目。依托低碳总部园,培育绿色低碳、智慧产业、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等关联产业总部经济和高新企业集群。推动平台型项目规范进驻企业管理,引导进驻企业在我区设立独立法人单位。(开发区招商局、区发改金融局、区科工信局、区商务局,各镇街牵头)
——完善区域创新创造支撑体系
14.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推进国家侨梦苑建设,建设国际创新驿站、国际华侨技术成果交易中心等平台,建设“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合作示范区。制定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方案,鼓励优质企业将研发、设计服务功能分离独立,支持大型企业来增城设立研发总部或区域性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2%。(开发区创新发展局、区科工信局牵头)
15.完善区域创新孵化体系。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鼓励多元化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着力建设汽车及零配件、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孵化器,加快推进珠江科技产业园规划建设,力争2018年实现孵化器数量、面积和孵化企业倍增。(开发区创新发展局、区科工信局、区财政局牵头)
16.实施创新创业人才战略。积极推行人才引进战略,扎实开展“企业人才服务年”活动,加快培养和引进重点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型团队,启动“侨智计划”,实施产业人才“订单式”培养计划,探索民营企业家发展模式,激发企业家精神,力争到2018年引进9名符合国家“千人计划”条件的高层次人才,30名海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180名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牵头)
(二)补齐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短板,加快宜居宜业增城建设。
——加快完善外畅内优的综合交通体系
1.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着力构建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增城广场交通枢纽、增城新东站三大枢纽格局。推进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2.7平方公里土地整合开发,抓好凯达尔枢纽国际广场综合体项目建设。启动增城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配合推进广汕铁路、京九客专广州(增城)联络线、东北货车外绕线等国铁线路建设,争取珠三角城际轨道接入增城火车站并做好站场规划控制。(区交通运输局、区国土规划局、区轨道办,各相关镇街牵头)
2.完善便捷通畅的对外路网。积极推动地铁16号线、23号线、19号线延长线加快实施,力争2017年底前13号线、21号线建成通车。服务保障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站城际轨道在建项目建设,力争穗莞深城际新塘至洪梅段在2017年底前建成,东北货车外绕线在2018年底前建成。大力推进广惠高速西延线、北三环二期、花莞、新派等高速公路建设,配套建设广惠高速新城大道出入口工程、沙宁路出入口工程,规划新增16条对外通道,加强增城与广州中心城区和东莞、惠州等周边地区的联系。(区交通运输局、区国土规划局、区轨道办,各相关镇街牵头)
3.完善城镇组团互联互通路网。加快新城大道升级改造、正果大桥改建工程、东门桥重建工程等一批道路设施项目。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段,切实解决广汕公路、广深公路等过境交通和城区交通转接问题,谋划建设荔城地区直通中心城区的快速路,推进广汕公路外绕线(北环大道,含光辉大桥)、新107国道东延线等项目建设,升级改造城区96条道路、2座桥梁,完善城乡道路安全防护设施,提升市政道路通达性。(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牵头)
4.补齐公共交通服务短板。优化现有公交线网,调整常规公交运力,扩大公交网络覆盖范围,优化公交候车亭、公交站场设置。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公交车辆应用,到2018年更新或新增公交车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完善停车场规划布局,加大城市停车场建设力度,通过增加沿街停车位、地下空间停车位并强化相应管理等方式有效缓解城区停车难问题。建设智能交通管理指挥中心,推进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建设和运用,优化综合交通运行指挥调度,切实解决荔城、新塘等地区交通拥堵问题。以增城广场、地铁廊道为试点,建立多功能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公安分局牵头)
——提升生态宜居环境
5.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深化创文成果,出台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工作方案,健全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大力推进出租屋专项整治,年内全面完成19条城中村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实施数字化城管规范化管理,落实区、镇、村三级巡查责任制,深入开展城乡“六乱”、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严控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防范和化解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区综治办、区城管局、区来穗局、区食药监局、区公安分局,各镇街牵头)
6.完善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按照广州市“水更清”计划行动部署,积极推进增江、永和河、西福河等3条河涌整治,年内基本完成河涌整治任务,完善城区排水设施建设。完善荔城、新塘、永和、石滩、中新、高滩等6座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到2017年底建成朱村街配套污水管工程等11项重点项目,力争2018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3%以上。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管理体系,推进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加快推进朱村餐厨废弃物综合处理厂项目、棠厦垃圾填埋场升级改造工程,确保2017年底完成广州第六资源热力电厂建设。(区水务局、区城管局牵头)
7.建设生态景观带。对接广州“一江两岸三带”总体布局,重点实施西福河、广汕公路(增江段)生态景观林带及增江河沿岸(陆村—初溪水利枢纽)生态景观林带建设,选取城市主干道、公共绿地、公园广场、镇街乡村公园及绿道实施城市主题花园建设,打造城市精品绿带。深入推进“千园计划”、绿道网、碳汇林建设,到2018年底前规划新建绿道60公里,建设10个森林公园、3个湿地公园。(区林业园林局牵头)
8.推广清洁能源应用。大力推进增城华电冷热电三联供新能源项目建设,为新塘、石滩、仙村工业园和国家级开发区工业企业集中配套供电、供热和供冷。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严格监管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完成10万千瓦机组以下自备燃煤机组、工业窑炉和高污染燃料工业锅炉的淘汰、清洁能源改造和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推进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重点提高电力行业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重。(区科工信局、区环保局牵头)
——补齐城市扩容提质的要素支撑短板
9.实施能源供应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三年内投入47亿元完成东华、瓜岭、群星等12个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广州第六资源热力电厂建设,提升生活垃圾全过程资源化利用水平,增加区域电力供应能力。推进管道燃气三年行动计划,拓宽天然气管网覆盖面。推进荔城第二水厂工程和增江街北部农村接入市政自来水管网工程建设,抓紧完成中南部供水水质达标改造工程,拓宽市政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实现区域供水管网互联互通,切实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推动电动汽车配套充电设施建设,规范新建住宅停车位、新建公共停车场及公共建筑充换电桩或预留接口建设要求。(区住建局、区水务局、区城管局、区国土规划局、区供电局,各相关镇街牵头)
10.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健全产业用地供给保障机制,加大土地整理收储力度,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保障重点开发区域及重点项目的用地供给,重点推进开发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管理创新,鼓励和引导农民采取货币补偿、土地入股和物业置换等多种方式兑换留用地,探索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推进各类传统工业园升级改造,实施低效用地退出机制。推进简村等城中村综合改造,加快整合盘活旧村场、旧圩镇土地。(区国土规划局牵头)
(三)补齐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短板,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构建新型城镇发展体系
1.增强中心镇辐射能力。深化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南聚北优”,南部以新塘镇—永宁街—仙村镇为产城融合发展组团,中部以荔城街—增江街—石滩镇为组团建设城市新核心,西部以中新镇—朱村街为组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北部三镇建设生态产业区,优化人口、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增强中心镇辐射能力和城镇组团综合服务功能,加强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力度。(区发改金融局、区国土规划局,各镇街牵头)
——全面改善镇村生产生活条件
2.提高农村宜居水平。推动村庄规划落地实施,抓好农村建房规划管理。制定美丽乡村发展三年规划,力争到2018年底再创建39条美丽乡村,逐步推动美丽乡村连线成片升级拓展,促进美丽乡村集群发展。完成农村泥砖房、危房改造4013套,建设绿化美化村庄105个。集中整治农村生活污染,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争到2018年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年内全面完成2165条自然村“一村一点”垃圾收集点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87%。(区水务局、区城管局、区国土规划局、区新农办牵头)
3.建设特色小镇(村)。结合扶贫开发、社区微改造、美丽乡村和中心镇建设,推动派潭高滩健康小镇、新塘基金小镇、朱村科教小镇、增江1978小镇和正果旅游小镇等10个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加快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区发改金融局、区国土规划局、区新农办,各相关镇街牵头)
4.深入实施“旅游+”战略。着力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质量,促进旅游和都市农业、民俗文化、美丽乡村、城市建设等融合,加快推进白水寨旅游综合服务区、白水寨养生谷、莲塘印象等10项重点旅游项目,提升西境村等9条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到2018年创建10个以上国家3A以上景区,旅游收入增长率达28%,带动三次产业高端融合,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区农业局、区旅发中心,各相关镇街牵头)
5.补足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快建设石滩、派潭、中新福和、正果等现代化农业园区。通过引导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途径,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冷链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完善水利设施管理维护,到2018年底确保完成生态水城、城乡水安全项目建设任务。(区农业局、区水务局、区国土规划局牵头)
6.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致富。积极扶持农村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引进花卉、岭南水果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发展,实施现代种养业提升工程,促进实施农机推广项目。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奖励机制,分类推进集体建设用地资产确权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实现宅基地抵押融资办法,加强留用地安置管理,鼓励将留用地置换为经营性物业,拓展城乡居民租金、股息、分红等增收渠道,增强城乡居民持续增收能力。(区农业局、区国土规划局,各镇街牵头)
7.加快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加快推进广州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区建设,搭建互联网金融、股权交易及融资信息等公共平台,力争2018年入驻园区的金融服务机构达到100家以上。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示范镇和示范村的建设,改善社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到2018年力争建成100家农村金融服务站。(区发改金融局牵头)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8.全面完成扶贫开发任务。用好扶贫“双到”资金,加快扶贫项目建设,集中建设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进一步完善区、镇、乡抓落实的工作责任机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确保完成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贫困村集体年收入30万元、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10000元”两个硬指标。(区农业局、区扶贫办,各镇街牵头)
(四)补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板,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提升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1.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落实中小学布点规划,加快推进永宁街凤凰中学等17所新建扩建学校建设,加强小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着力解决荔城、新塘、永宁等区域学位不足问题。深入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公办幼儿园、村办集体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稳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来穗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到2018年,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达100%,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到95%以上。(区教育局牵头)
2.提升办学水平。鼓励合作办学,实施民办学校分类扶持政策,力争引进黄冈中学等知名学校,壮大优质民办教育。大力推进广州教育城建设,做好教师人才引进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到2018年教师学历率达标率达100%,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达20%,中职学校教师“双师型”比例达75%。(区教育局牵头)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构建多层次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力争投入40亿元加快健康医疗综合体、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等8项重大项目建设,协调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增城院区建立精神病专科门诊和住院部,加快推进中新卫生院等6个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服务,大力发展民营医疗机构,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到2018年,我区每千人拥有床位需达到4张,建成2个医疗中心、3个区域医疗联合体,让群众就近看病就医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区卫计局牵头)
4.加快推进医疗服务设施及服务能力建设。以开展强基创优行动为契机,加大对公立医院基建、大型设备和重点学科的投入,支持区人民医院继续创建三甲医院,加快推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增城院区(区中心医院)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培养。到2018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3人。(区卫计局牵头)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5.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稳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保持参保率达99%以上。统筹区域城乡就业,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本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探索建立政府对各类困难群众的救助安置政策,完善残疾人等群体社会保障服务。(区人社局、区民政局牵头)
6.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区颐养院、新塘敬老院、仙村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建设,加强社区居家养老等服务机构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养老服务事业,推动派潭镇高滩健康养生医疗服务建设,推进健全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多元化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18年,新建增加养老床位1550张,总床位达4881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5.2张。(区民政局,各相关镇街牵头)
——增强文体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7.完善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规划建设10个镇街图书分馆、区群众文化馆、南部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大力推进少年宫、区科技文化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广场以及社区体育公园建设,进一步扩大我区体育设施覆盖面。(区文体旅游局、团区委牵头)
8.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文化电子政务”等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抓好文化下乡和三馆免费开放服务。实施“公共文化配送工程”,做好公共文化流动服务(流动图书车、流动演出车服务)、“农家书屋”、送戏下乡以及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区文体旅游局牵头)
(五)补齐制度供给创新短板,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推进“放管服”改革
1.推动简政放权。落实国家关于削减行政审批事项、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等简政放权部署,促进清单规范化管理,健全区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大幅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及审批评估事项。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审批,建设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集成服务,大幅提高跨部门审批协同性和联动性。创新服务方式,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把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结合,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力争年内各类服务事项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程网上运行。(区编办、区政务办牵头)
2.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削减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在全面实施“三证合一”的基础上,再整合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创新优化登记方式,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和电子营业执照管理,推进名称登记、放宽住所条件、简易注册登记等改革试点,实行“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通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使新增企业数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新企业活跃度不断提高。(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牵头)
3.推进大数据在政务服务的广泛运用。全面推行政府信息数据开放,推进政务数据信息资源库和大数据中心建设,彻底消除“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加快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系统互通互联和信息共享,最大程度便民利民。重点在“三规合一”基础上开展“多规合一”,完善“多规合一”地理信息平台,着力推进全区“一张图”管理,整合优化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流程,推动“多规合一”从规划体系、实施方式和管理机制上实现常态化、动态化、实时化。(区科工信局、区国土规划局牵头)
4.促进民间投资便利化。研究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力破除民间投资进入电力、电信、交通、油气、市政公用、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建设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重点在社会民生、水利水务、交通设施、重大发展和创新平台等领域谋划储备PPP项目,加快6个挂绿湖安置新社区、开发区“三纵三横”道路和东部交通枢纽等试点项目。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探索建立城市发展基金,为社会资金有效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主导产业投资搭建平台,形成多元融资渠道,切实有效控制债务规模。(区发改金融局牵头)
5.推进监管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责优化配置和统筹整合,减少部门职能交叉,理顺职责关系。落实国家“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部署,建立本级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制定随机抽查工作细则,建立综合监管体系,加强各项行政事中事后监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完善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加快建设企业信用信息“一张网”。(区有关部门牵头)
三、组织保障与督查考核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直各部门、各镇街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的责任分工,精心组织,主动沟通,加强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落实项目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将补短板任务与发展规划有效衔接,补短板各项工作任务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建立完善“十三五”重点项目库管理体系,实施分类管理,在建项目加快进度,储备项目加快前期工作,形成“建设一批、核准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构建纵横联动协调机制,各部门之间要主动沟通,形成工作合力,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三)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和补短板投资计划的衔接,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资金,发挥上级财政对我区补短板的支持作用,依托南粤基金和中小微企业发展资金等资本市场力量扶持增城企业发展。各部门要强化系统配套政策研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提高服务效能,推动补短板方案落到实处。
(四)严格督查考核。建立督查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各有关部门补短板任务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并于每季度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将本季度推进落实补短板工作进展情况送区发改金融局汇总后报区委办、区府办。有关部门要采取联合督办、专项督办和实地督办等方式,及时跟进补短板工作落实情况,列入相关考核,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按有关规定严格问责。